佛山陶瓷网
首 页 最新 知识 图文 供应 合作 瓷砖 供求 批发 采购 招商 综合

【佛山陶瓷网】解读新中源现象

2000】2013-3-29发表: 解读新中源现象
企业规模化、产品配套化的民营企业代表鹰牌是比较早就实现了墙砖、地砖、洁具产品配套的,是1998年就突破了十几个亿的销售规模的。东鹏陶瓷也在2000年开始了洁具生产,实现了墙砖、地砖、洁具的大

陶瓷相关 1200×1200 佳陶100陶瓷 800 oshms18000 ,本文关键词:2000生产企业新中源陶瓷佛陶集团广东陶瓷龙头企业新明珠墙地砖大规模陶瓷厂

    解读新中源现象

企业规模化、产品配套化的民营企业代表

鹰牌是比较早就实现了墙砖、地砖、洁具产品配套的,是1998年就突破了十几个亿的销售规模的。

东鹏陶瓷也在2000年开始了洁具生产,实现了墙砖、地砖、洁具的大配套,上了大规模。

但它们当时都是公字号企业。

早在1996年,最大的公字号陶瓷企业佛陶集团更是把其属下几十个企业作了一次拉郎配式的大组合,将几十个企业组合成5条大船——即5个分公司。这5个公司不仅规模大,而且产品配套十分齐全。但十分可惜,由于拔苗助长,效果很不理想。

事实上,陶瓷企业规模大、产品配套齐全有很大的优势。

它不仅信誉高,有助于品牌提升,而且节省销售费用,有利于互相拉动销售,方便经销商。细说起来,可以列出十几条乃至几十条好处。

然而民营陶瓷企业由于起步晚、起点低,难免前期规模小、产品不配套,即使1999年时的龙头企业新明珠、金舵、蒙娜丽莎这些名企转制的时候仍然只有地砖,没有墙砖,更遑谈洁具。

新中源陶瓷1996年才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陶瓷厂,但它一出生就敢打敢拼,迅猛扩张!1998年恐怕就成为产量最大的地砖生产企业了,1999年尝试瓷片配套,2000年成为最大的瓷片生产企业之一,由于墙地砖大规模的配套生产使得新中源与其他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拉开,规模效益彰显,也成了吸引经销商的一个亮点。墙地砖大规模配套的成功,是新中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广大民营企业树立了一个样板。于是,以生产地砖见长的新明珠公司、宏宇公司也生产瓷片了。以瓷片生产见长的南海欧雅陶瓷有限公司不仅生产瓷片、仿古砖,也大量生产抛光砖了。顺成公司也不再满足于大量生产瓷片也大量生产抛光砖了。还有不少大中型企业都实现墙地砖配套生产了。虽然有些企业在试生产时因技术、人力资源的原因吃过一些苦头,但终于得到回报而无怨无悔,遂使产品配套成不可逆转之势。

新中源后来又实现了洁具配套生产销售,近年甚至又生产岗石,新明珠也实现了洁具生产配套,这一步的跨越更为艰难。但由新中源迈出去的这一步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现象,首先因为不仅有更多的墙地砖企业在考虑尝试洁具配套,还有洁具龙头企业也在尝试大规模生产墙地砖了。

在规模化生产方面,2002年以前,只有鹰牌和新中源两个企业可以突破10个亿以上的销售额,而鹰牌自1998年以后销售额没有增长,甚至逐渐下降。新中源作为行业标杆和龙头企业,拉动和促使了一批企业奋力扩大规模,致使一批优秀企业都跨过了10亿大关,而新明珠企业又一再突破行业的标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随着2007新中源陶瓷布局全国的战略大行动实施及投产,真是令人难以想象,新中源集团将会有什么的销售额和生产规模!到了那个时候,陶瓷行业是不是也就有了家电行业那样的寡头企业了?

还是在华东陶瓷企业如日中天的2001年,华东陶瓷企业的优秀供应商上海华陶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骆宝华就说过:虽然华东陶瓷企业产品定位很高,但把产量全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一个新中源的产量!几年以前,人们都还普遍认为,陶瓷行业无法出现家电行业那种品牌高度集中的现象。但是现在这个观念看来不得不改变了,陶瓷行业正在从春秋时代走向战国七雄时代。这个时代到来之后,行业将会更加规范有序。

外出投资的先行者,全国布局的第一个,“总部经济”的探路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僵化已久的古老中国终于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了,沿海地区的广东珠三角走在前面了。原来的辽宁省是经济大省,人称“辽老大”。而上海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支柱,据说全国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都来自于上海,上海在国内的经济地位无人敢望其项背,中央对上海的改革也异常慎重。而广东这个原本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却通过十年改革,开始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到九十年代初期,广东不仅把辽宁抛到后面,甚至还超过了上海,当时内地在改革上是想做文章,或者也做了不少文章,但没有广东顺利,而在开放方面,更远远不能与广东相提并论。珠三角的民俗民情,地方文化是包容的,有容乃大在这个时候体现了威力。

于是敏感的、活跃好动的、外向型的人才逐渐南下,然后他们又“拉人下水”,然后越来越多的人才南下。特别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以后,南下大军川流不息,以致火车上人满为患,许多人都纷纷要搭上本世纪最后一班车,惟恐再也没有这种发财的机会了,各大经济媒体对这种现象惊呼:“孔雀东南飞”。

在宋代以前,中国陶瓷行业的重心原本在北方,均窑、定窑、汝窑、哥窑等著名瓷窑均在地地道道的北方,江西景德镇也不过是一个著名陶瓷产区而已,但宋代开始,我国北方战火不断,众多陶瓷艺人为了逃避战火,纷纷举家南下,景德镇成了他们的首选之地。景德镇当时不改革而开放,接纳了无数北方陶瓷艺人,丰富了景德镇的陶瓷品种,提高了景德镇的陶瓷技艺,以致形成了景德镇的瓷都地位。没有广大北方陶瓷艺人的加盟,就不会有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巅峰地位。

在“孔雀东南飞”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景德镇的众多陶瓷艺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广大学员,江西省的众多陶瓷艺人,以至全国各地陶瓷专业毕业的人才和陶业精英也纷纷南下,飞往珠三角、飞往佛山、飞往石湾,而当时就主要聚集在小小的石湾镇,然后越来越多。石湾也越来越大,佛山越来越大,并且由于佛山陶瓷产业的迅猛发展有了大佛山的称号,然后清远、肇庆等地也成了陶瓷重地,大佛山和广东省一起,年复一年、越来越多的接纳了各地的陶业精英,这种局面似乎不可逆转。

1998年10月,佛山新美公司开始在重庆开县投资陶瓷行业,并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速度迅猛发展,于是有了“源自佛山、雄起西南”的佳话。新美公司凭借两年时间取得的成果,又在四川自贡和乐山犍为投资办陶瓷厂,俨然有取代“西南王”四川威远墙地砖厂之势,成为行业关注的一个焦点。

新美公司的决策人吴南昌、江桂萍不是广东人,而是江西景德镇人,他们是内地人,他们熟悉内地投资环境和生活习惯,心理障碍小,他们从江西来到广东,又从广东到四川有点“出口转内销”的味道。

广东人是不喜欢到内地去工作的,更怕到内地去投资,所以佛山虽然成了大陶瓷产区,但在全国各地卖陶瓷的并不是广东人,而是四海为家的泉州人、温州人、莆田人、福州人。因此,我们有广东人做砖、泉州人卖砖的行话。广东人不讳言自己怕吃苦,广东人还很恋家,要投资办厂也在广东珠三角办厂,因为这里诚信度高,“红眼病”少,好办厂,一句话,投资环境就是好。佛山南庄的一位陶瓷厂老板对我说过,我的陶瓷厂就在我们村里面,我宁愿在这里一年赚一千万,也不跑到小塘去办厂一年赚个两千万!

小塘离这家陶瓷厂相隔不过十公里多一点!广东人就是这样恋家。

新中源于1996年在南庄大道(后来的圣德保生产车间)建厂后,1997年即在顺德伦教建成粤中陶瓷制品厂,1998年又加以扩建,同时在南海小塘五星工业区建厂于1999年投产,又同时在三水白泥建成大规模的瓷片生产企业于2000年投产,2001年在广东河源建厂,2002年又在广东清远建厂。

似乎只差没在广东肇庆建厂了。其实新中源2002年仍是最早大规模在肇庆高要市金利镇大规模征地的企业,对于带动肇庆陶瓷行业的投资同样起到了重大的拉动作用,只是后来又放弃了这里的投资。后来的发展表明,金利镇在肇庆大规模发展陶瓷产业的投资建设上,征地早,而且很快就把土地一征而空了。但建设速度慢,比它招商晚一年多的肇庆永安工业园反而先其建成投产。

或许这种速度不适应新中源的性格,它走出南庄、走出佛山是义无反顾,走出广东依然是一往无前。

新中源人不满足于当时的高速发展和丰厚回报,不恋家,不因为当时“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而沾沾自喜、固步自封、随波逐流。新中源决策者敏锐的关注到行业形势的变化。1999年10月份以后燃油价格一路上扬,涨势惊人,而产品又因为同质化和品牌价值有限而不断下跌,四川、重庆则因为有丰富和廉价的天然气燃料使得陶瓷厂在成本上大有优势,燃料成本不及广东的三分之一,而当时中央提出了西部开发的口号,三峡工程又造成了大批移民需要安顿,这都使得西部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而墙地砖物流成本很高,便于就地取材生产,这些有利因素正是佛山新美公司在西部投资取得巨大成功的客观因素。然而羽翼已丰、实力雄厚的各位广东“大佬”仍是一以贯之、按兵不动、对形势持观望态度。

我行我素的新中源人又一次走在广东人前面,迈开了夸父逐日般巨人的步伐,5个亿一下子砸向四川夹江。当时的夹江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陶瓷产区,在“三山一海夹两江”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荣华陶瓷厂(威尼)这样著名的企业,但较有规模,上得了档次的企业屈指可数。新美公司总经理吴南昌当时对我说过,四川、重庆地区大约有250家陶瓷厂,年产量2亿多平米,其中1亿多平米产量来自于十几家企业,换而言之,川渝240家企业年产量只有1亿多平米,而夹江大部分企业就是这种企业。新美、威远(白塔)等大型企业都不在夹江,大部分企业的规模、档次令人不屑一顾,夹江陶瓷行业的水平、面貌与佛山相比真有些望尘莫及!甚至还没有户外广告牌、没有象样的展厅!

大刀阔斧的新中源来了,迅即改变了这里的面貌。新中源在夹江征地1000亩,投资5个亿,拟建16条生产线,2001年有6条线投产、而后不断扩线增产,到了2005年底已经有四大品牌16条生产线的夹江新中源又扩大投资5个亿,再建?条生产线和?条抛光线。2001年夹江新中源投产后,千平米展厅同时推出,这在四川陶瓷界真是横空出世,令人大开眼界!而夹江及周边新中源陶瓷的大型户外广告牌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全国各地的客户及嘉宾飞到成都双流机场后,有新中源标志的专车一定迎来送往,一路招摇过市,惹人耳目,每天都穿梭于夹江——成都之间,成为一道风景线,一个新闻话题,一幅流动的户外广告!

夹江县政府以至乐山市政府感谢新中源,新中源不仅带来了几千个就业机会,带来了税收和财政收入,还带来了一起来投资的广东陶瓷企业、模具厂和其他上游企业,带动了夹江第三产业的兴旺。

夹江陶瓷界也感谢新中源,新中源的到来使他们开阔了视野,他们敢于提高产品定位了,敢于扩大规模了,懂得品牌运作了,他们的供应链也大为畅通了,夹江有个龙头企业的老板说:“夹江新中源在这里举办经销商活动,这些经销商也乘机到我们企业来参观交流,有些成了我们的客户。我们欢迎新中源的到来!”原来新中源到了夹江之后,还给他们带来了客户资源,并让外界对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

然而广东人毕竟是广东人,当时有些广东人到夹江来投资还水土不服,效益不理想,也有亏损的,也有些老板到四川投资后又撤了回去,因此新中源——这个被流言中伤最多的企业,在夹江投资的前3—4年,在陶瓷行业对于夹江、对于外出投资还吃不准,看不透的情况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主流传闻是新中源在夹江亏损,不理想,失败!

新中源这个陶业巨人,在夹江没有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想当然的错误,没有犯大企业病和老企业病,当时有些在夹江投资的企业在产品定位上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广东陶业情况定位的,因此受挫,而新中源是根据当地及周边市场需要定位的,产品定位比当地优秀企业略高一些,这样既有市场又有利润空间,再加上新中源的品牌影响力,规模化的成本优势,集团的产品研发力,人力资源——无论是设备还是生产工艺等方面出了问题,都足以依靠公司的力量解决。事情还远不止这么简单,胆大包天的新中源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却是细心得很,非常讲究策略。2003年底,新中源董事局主席霍炽昌和我作了一次单独长谈,他告诉我:夹江那边的陶瓷企业发工资要拖迟两个月再发,作为保证金,新中源去夹江后,不仅工资待遇高于当地企业,而且每个月按时发工资,因此,优秀人才纷纷投奔新中源,使得我们有机会挑选当地人才。我们去夹江的时候,当地的供应商不了解我们,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实力和信誉,而当地采购付款也要推迟两个月后才付款,当时我们那么做也行,但就难以找到最好的供应商,难以买到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因此我们实行现款现货,因此优秀供应商纷纷把最好的货物,更低的价格供应给我们,降低了我们的成本,又为生产优质产品提供了保障,等大家赚了钱,我们又有了信誉再作适当调整,大家也没有意见了。

霍炽昌当时还告诉我:现在行业里面有些人传说我们在夹江亏本,我巴不得人家这样说,我们就悄悄的在夹江赚钱。

这种传闻恐怕到了2005年底才基本过去,新中源又在这里大规模追加投资,上了二期工程,把当时的高档产品——超洁亮抛光砖在这里推向普及。

正是由于2000年底新中源在夹江的投资取得了成功才改变了夹江陶瓷行业的面貌,才有了2005年的二期工程,才有了2006年新中源在湖南衡阳的大规模投资,才有了2007年新中源在江西高安、沈阳法库、湖北宜昌等地的大规模投资,才有了新中源全国布局的风暴,才有了广东陶瓷企业大规划的外迁!

新中源的外出投资步伐和中央的决策十分合拍。中央提出西部开发它就来到四川夹江。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它就跑到了沈阳法库。当中部崛起的口号开始响起来的时候,它又赶到了湖北宜昌。

现在佛山陶瓷行业大喊“总部经济”,其实新中源早在10年前就是“陶瓷总部经济”的探路人。它以佛山为总部大手笔外出投资实行全国布局,事实上已取得巨大的成功。

粗中有细,举重若轻。从粗放到精细,适时而改

与马可波罗、金意陶、欧神诺这些知识型企业比较,早几年的新中源似乎可以说是粗放型的企业。

这不仅是因为决策人的学历、知识结构、性格习惯不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初新中源的产品价格比这些企业低得多。

然而这些东西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路子。

其实当年新中源即使是粗放型企业也是粗中有细,由粗变细的。

新中源董事局主席霍炽昌总是给人微笑,给人礼貌,给人以满面春风。而原××集团总裁则经常沉着脸,让人不好亲近,给人不开心的样子。一位先后在两三家名牌陶企工作过的资深人士如是评说。

有人对霍镰泉闻名已久,但一见到他后大吃一惊说:霍镰泉头发、服饰修饰得整整齐齐,和蔼可亲,而且听说是一贯如此,这是我见到的南庄老板中最为讲究打扮的一个老板,南庄的老板太随便了,霍镰泉倒像香港企业的资深老板,不像暴发户,难怪他能把一个这么大的企业管好。

真的,这么大的企业,而且是一直在扩张的企业,不是粗放可以管好的,如果真的粗放,有许多空子和乱子,早就倒了,凭什么这么多年来都是行业的榜样。

新中源是举重若轻,粗中有细的。

至少在8年以前开始,新中源公司每年年底都要编印1本《经营管理制度》和1本《管理制度流程》,成为全公司的“法律法规大全”,成为公司员工的工作准则,大家有事就按这个流程和制度办就行了,领导要批也按这两份文件批,一目了然,大家心中有数,省了多少事,省了多少力。随着情况的变化和公司的发展,这两本书也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厚。

新中源的结构框架也是精心布局的,那么多的工厂,那么多的品牌,很多资深管理人士和老板开始都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协调、布局的,新中源就是安排得井井有条,天衣无缝。

新中源那么多的展厅,而每个展厅开业前一天,霍炽昌都要亲自巡视一遍,看看还有没有问题。公司开会,霍炽昌从不迟到。

细心的人会发现:南庄大道上新中源那么多展厅,每个展厅都在人行道上往后退了20米左右才建的,如果公路扩建,这些展厅不会受到拆迁的威胁,这也是其精细之处。了解内情的人还知道,新中源建这么多项目,每个项目——包括小小的保安亭和卫生间都是有合法手续的。有些老板则尽量减少审批费用和时间精力,结果到政府要求拆迁的时候才傻了眼。

展厅从大开放到封闭也折射了管理的细化历程,价格的走高则表现了由大到强。

2000年以前,陶瓷行业的利润空间较高,客户来了,业务人员就到酒店里请客、喝酒、唱歌,甚至管住宿,找小姐。而新中源早在1998年就办起了上档次的内部酒店,管吃、管住,有上好的卡啦ok等等,每天高朋满座,一位大经销商说:新中源这种做法不仅稳住了大批客户,还比其他企业节省了可观的资金,而且维护了企业形象。一位业务人员当年对客户说,我们的酒店每天都客满,欢迎你们天天都来,一点关系也没有,如果这个酒店没有人来吃饭,老板还要着急了。

客户在这里吃住只要交少量住宿的钱。

2002年以后,由于陶瓷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等原因,新中源的客户招待政策也逐渐变革,费用越来越紧,最后与国内优秀陶瓷企业接轨了。

这也是由粗放到精细,与时俱进,适时而改。

从时势造英雄到英雄造时势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后,是佛山陶瓷产业的黄金发展时期,做什么砖都赚钱。有人说印花机是印钞机。有人说自动压砖机是印钞机,佛陶集团有位重要领导人说得更白:垃圾砖都能卖钱。陶瓷厂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陶瓷行业也是英雄辈出,李兆峰、周棣华、何秋、吴细彬、陈新锡、卢敦穆……一个个如雷贯耳。上游企业也容易赚钱,凭着一台手机的资本就可以办一个配件公司。这个时候的陶瓷企业95%以上都是公字号企业——国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由此不难看出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时势造英雄。

新中源领导人当时未能也没有机会成为公字号陶瓷企业大红大紫的人物,这或许也是新中源领导人和行业的一个幸运。他们在1995年才独立办起了自己的陶瓷企业——中源陶瓷制品厂,在现在的南庄大道的圣德保生产车间。当其时也,新中源实力弱小,面对的环境是强手如林,离其工厂不到1公里的地方就有个强大的华雄陶瓷厂,规模大其十倍以上,离新中源不过2公里的地方还有宏丰、祥兴、溶州二厂等著名的大型陶瓷企业,竞争环境比较险峻,但得亦失也,患亦利也。荀子在《劝学篇》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这倒从另一个侧面描绘了新中源陶瓷当时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历程。纤弱苍细的蓬生长在粗壮的麻田里,为了争夺阳光,就会一反常态,长得很直很快,新中源陶瓷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里,也必须顽强生存,迅速发展。一个企业起步阶段的行为往往养成其终生性格,新中源陶瓷诞生以后即以快马加鞭的速度飞速发展。1998年年底即以大厂姿态出现在行业,成为民营陶瓷企业的代表,也推动了乡镇企业向民营企业的转制,1998年下半年,南海等地的陶瓷企业大规模向民营企业转制,民营陶瓷企业逐渐成为行业主角,推动了陶瓷行业持续高速的发展,新中源作为民营陶瓷企业的先驱,对于推动陶瓷行业的优胜劣汰,对于促进体制的转变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从新中源独立办厂开始,陶瓷行业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红遍大江南北的兆峰陶瓷集团,陶瓷行业的排头兵佛陶集团,都日渐落后在时代大潮里。随着乡镇陶瓷企业的转制和1998年广东大上陶瓷生产线,陶瓷企业家家赚钱已成为梦呓,优胜劣汰成为势所必然,陶瓷行业出现了唐诗中描绘的情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中源未能在九十年代前后称雄,却在2000年前后成了“巨无霸”,成了“陶业巨子”。

佛山建陶产业的发展有佛陶时代,有鹰牌时代,有新中源时代,或许还可以划分出一些其他时代。新中源时代百舸争流,强手如林,竞争方式各有千秋,机会更为均等。新中源以其特有的个性,一次又一次改写行业的格局大势,使得一品多牌成为不可否认的现实。使得抛光砖成为唐诗中描写的情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再只为高消费者们拥有而走向普及。引生出大型民营陶瓷企业越来越多。改变了南庄大道的面貌——使得大展厅成为行业的一道道风景线。在产品过剩的形势下又另辟蹊径,规模出口,为行业展现了新的商机。还带动佛山陶瓷企业走出佛山,走出广东,居然形成了沧海横流布局全国的壮观景象。而新中源正是在这沧海横流中,尽显自己的英雄本色。(2008年9月)

新中源是墙地砖出口、陶瓷国际化的生力军

中国的墙地砖经过1983至1998年期间4次大规模的发展高潮终于市场饱和、供大于求了。

不少陶瓷厂陷入困境,为销售发愁,还有发展状态好的陶瓷厂继续上生产线,不管市场挤不挤。

从全局来看,中国陶瓷企业还得寻找新的市场、新的出路,光靠国内房地产拉动,不少生产线就得停下来。

这个新的出路就是出口,就是国际市场。

今天我们不用数字,就是很感性直观的看问题,情况也十分明了。欧文莱、楼兰、海棠、奇丽砂、欧典、双喜等一大批陶瓷企业的产品都是以出口为主,新明珠、蒙娜丽莎、金意陶等龙头企业出口量也颇为可观,如果没有出口,这么多产品该如何消化?

在1999年以前,我国墙地砖出口量十分有限,不足生产总量的1%。

2000年以后,蒙娜丽莎、新明珠在出口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引起了行业的关注。

2001年,大刀阔斧的新中源杀入了出口市场,局面更是大为改观,陶瓷进出口的天平在中国开始变了,在向相反的方向产生倾斜了。即从进口大于出口逐渐变为出口大于进口。

2001年年底,有来自新中源内部的消息说:新中源陶瓷出口突破了1000万人民币,但是到2002年,新中源集团的出口量至少也要超过5000万人民币。因为2001年是一个品牌出口,2002年各个品牌一齐出口。

新中源在出口问题上继续运用多品牌策略使得出口量大增,02、03、04这几年都是成倍增长,开始内部有人担心多品牌竞争会自乱阵脚,但霍炽昌不怕,出了问题再纠正不迟,看哪些品牌做得好,就扶助发展哪些品牌。

几年后形势明朗,新中源、朗高、新南悦、新粤、圣德堡这5大品牌出口做得最好,就保留这5大品牌的独立出口权,并把它们的出口部升格为进出口有限公司,财务、业务、储运等自成体系,有自主权,这种做法和多品牌出口一样,是对行业的一个贡献。

新中源在出口问题上一个重要举措是积极参展、大力参展,让国际市场了解物美价廉的中国陶瓷,也赢得了大量出口订单。其中不仅包括广交会的大规模参展,还包括走出国门,到美国、俄罗斯、西班牙、印度、巴西、中东、土耳其、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参展,这种参展规模不仅是大手笔,而且还是多品牌!

多品牌、出口公司、参展、从2005年年底开始,新中源在出口问题上又先行玩起了代理制,即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先找一个代理商,实行市场保护、走品牌路线,比如在俄罗斯、韩国、柬埔寨、印度、墨西哥,都实行了代理制。新中源公司在柬埔寨做得更成功,不仅市场份额大,而且展厅都用他们的商标和形象,有利于品牌的宣传、推广和积累。

因此等等,新中源公司的出口业绩在行业遥遥领先。2006年集团出口额高达12个亿,叫人可望而不可即!新中源在广东河源的工厂有12条生产线全部出口,三水白坭瓷片厂,清远生产的聚精微粉也有可观的出口量。新中源公司一些资深出口人士说:我们公司的出口业绩能做得这么好,不仅在于一贯性的大气、大手笔,也不仅仅靠出口策略,前提还是在于老板格外重视,亲手操刀,又重视业务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使出口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新中源做好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出口,而是中外陶瓷行业的交流和融合,从相反的角度来看,霍炽昌不仅重视出口,还十分注重向国外陶瓷企业学习,吸收他们的长处和强项,他是第一个去西班牙买来大量网板的人,有一次仅滚筒印花瓷片的网板就买了大约40个板。还有一次更搞笑,他想买人家的墙地砖样板,外国人告诉他:样板不能卖,你要买就发柜吧,显然谁都认为他不可能用柜来发样板砖,谁知道他当即订下了十几个柜的瓷砖样板,一次性发了过来。简直叫人不可思议!

新中源将走向何方

这无疑是一个业内人士普遍长期关心的问题,是个容易产生争议的问题,也简直是说不清楚的问题,恐怕谁也难以拿出一个大家都接受的观点。我在这里也只能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一下这个“超级大国”的方向。

从行业的历史来看:曾经有两三个企业相当于新中源公司的规模和影响力。

它们是兆峰陶瓷集团、广东佛陶集团、鹰牌陶瓷集团。其中佛陶集团的影响力和对行业的贡献名列第一,难以超越。

这3个企业都是时势造英雄时代的巨头。佛陶和鹰牌都是公字号企业,兆峰和佛陶是比较松散型的企业集团,顶层对各个企业的控制力有限,不像新中源随时随地可以调兵换将,改弦易张,这三大集团都是因为行业的技术、设备、资金、产品的重大差距而红极一时,遥遥领先的,而今天的陶瓷行业,产品同质化,设备、技术、资金都有许多不相上下的企业相随。

兆峰陶瓷集团据说当时办了50多家陶瓷企业,先在广东跑红,后到山东跑红并大办工厂。但它有个动机不纯的问题,即它投资办陶瓷厂是为了推销设备,往往是找一个投资商,然后以高价设备入股,当时合作伙伴觉得减轻了投资压力,又在技术上、设备维修保养上比较有保障,但后期却背上了包袱:而兆峰陶瓷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较多的股份,又推销了设备,使其他陶瓷厂也可能更多的考虑兆峰陶瓷的机械设备,又为后期的配件业务做好了伏笔,这种合作方式在前期行业有高额利润的时候大家都可以过得去,但随着行业的发展进取,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大成问题,企业无力更新机制,只得走向淘汰,而兆峰集团独资企业太少,样板企业、持续有高利润的企业更少,兆峰集团的逐渐衰败也不可避免。

新中源和兆峰有相似之处:民营——但一个在大陆、一个在香港:都有一个强势领导人,但兆峰的决策人对合资企业不能说了算。新中源也是从贸易商做起,先在石湾沙岗卖砖,然后在南庄合作办协和陶瓷厂,又去南庄办贸易公司,向陶瓷企业供应化工原料、燃料,又和上元合作,办南星陶瓷厂(后来的上元陶瓷总厂),最后终于独立办陶瓷厂,因此一发而不可收,迅速成为业内的“超级大国”,而在协和陶瓷厂退股后,还一度在澳门搞房地产,这就具备了其“多元化”的雏形。

新中源和兆峰的不同不仅在于时代、地域,更在于办厂动机和企业机制,新中源办厂并不是为了推销化工原料和燃料,新中源对于企业内部和发展方向有极大的强制力,这是兆峰集团不可比拟的。

佛陶的衰败和鹰牌的落后都和体制有极大的关系,这是一种通病,而新中源作为民营企业不能和这两家企业比较。

新中源、新明珠、宏宇这类陶瓷企业我们不妨称之为“本土型”企业,决策人土生土长,学历不是很高、务实进取、企业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是本土型企业的代表,而马可波罗、金意陶、欧神诺这些优秀陶瓷企业的决策人学历高,来自外省外地。追求企业做久甚于把企业做大,新中源在本土型企业里面是最敢冒险的一个企业,它没有提出做百年企业之类的口号,有所宣传但并不高调。提出做百年企业并不等于能做百年企业,没有提出做百年企业并不等于不想做百年企业或者根本不能成为百年企业,新中源今后还能不能再持续高速发展?新中源还能办多久?新中源能不能成为一个百年企业又如何成为百年企业这恐怕也是一个难以解答的悬案。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行业需要百年企业、百年品牌。

新中源还在扩大它的影响,扩大它的规模,在今后十年内,它还将是中国陶瓷行业最有影响力的陶瓷企业。

我们甚至不妨这样揣想:由于新中源顺时而变的性格,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强,在管理上又从粗放到精细等等,如果它能坚持顺时而变,不断完善自己、改变自己、有可能新中源也会成为一个百年企业,再一次使我们大跌眼镜、大开眼界(当然我们不可能看到)。而百年企业也不一定是由高人从一开始就规划好,然后始终不移的按既定路线走下去,从而长命百岁的。

按照新中源好大喜功的性格,当全国布局完成并投产以后,它还有没有可能持续高速发展呢?

我们也不妨这样设想,当新中源全国布局完成后,行业供大于求矛盾更为突出,优胜劣汰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新中源一方面巩固国内市场,扩大出口,在产能上仍然有所发展,然后根据台湾陶企到东南亚和大陆投资,现在意大利、西班牙陶企又到世界各地投资办陶瓷厂,新中源再来一次“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不管你什么高品味、高定位,一切因地而宜、因时而宜,产品幅射半径就锁定在生产地的国家,先把市场份额搞下来,先多赚钱,然后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去复制,结果洋人看了几年也没有看懂,只是气得骂娘,骂新中源没有规矩,谁知道新中源过了几年又变了风格,又由大变强,洋人只得叹气,不能不承认它的成功。

真有意思!

现在我们把广东陶瓷企业去外地投资叫做产业转移,其实把它叫做产地转移更好一点,也许多年以后,新中源在陶瓷行业抽出大量资金,投入到其他行业去了,来了个真正的产业转移……我们还不妨做很多种的假设和猜想,更祝它走得更好,祝它在市场大潮中不断推出新的、精彩的、出人意外的新节目。

2013-2-28

关键词: 新中源陶瓷

20002000相关"解读新中源现象"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对于2000这方面有更多兴趣请多方了解,谢谢对20002000的支持,对于解读新中源现象有建议可以及时向我们反馈。

瓷砖相关 1200×1200 佳陶100陶瓷 800 oshms18000 ,本资讯的关键词:2000生产企业新中源陶瓷佛陶集团广东陶瓷龙头企业新明珠墙地砖大规模陶瓷厂

(【2000】更新:2013/3/29 19:28:38)
山东广发土工材料有限公司简介山东广发工程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目前全国最大、品种最全、综合性的抗裂贴等土工合成材料大型生产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抗裂贴、各种土工格栅、玻纤土工格栅、钢塑 >>
河北华威玻璃实业有限公司简介河北华威玻璃实业有限公司有2条超薄玻璃生产线宽幅3660mm,主要生产1.5mm1.8mm2.0mm相框玻璃,大规格:1016*1220mm1200*1500mm >>
  佛山陶瓷网-佛山地区陶瓷大市场
资讯中心,相关泛建陶家居资讯,企业新闻、企业相关发展以及产品销售。把握佛山陶瓷网,把握行业脉搏。这里提供相关关于公司厂家新闻、资讯和联系,工厂商家价格信息,发布商业供求招商商业资讯。佛山陶瓷网陶瓷行业第一综合商务资讯服务网站。手机移动版佛山陶瓷[佛山陶瓷网]